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象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标志着
A.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终结
B. 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
C. 罗斯福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D. 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
A. 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B. 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
C. 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D.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
《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 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 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 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
B.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C. 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D.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
“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
A. 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 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
C.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 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D. 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