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B. 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C.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甲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
乙 |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
丙 |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
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 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 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 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 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题文)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论点 | 论据 |
甲 |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
乙 |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
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 甲的论点错误
D. 乙的论点错误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