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元朝时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等法规。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监察体制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位低权重。 (2)新变化:监察有法律保障;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监察体系;扩大监察职权,提高监察官员政治地位,监察机构相对独立。 (3)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位卑而权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元代监察体制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元在中央设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3)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等信息概括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和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等方面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过敏可以自由请愿等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维护民主的?

材料四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又有什么新发展?

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同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最能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共同活动是

A. 以法律确保政令畅通、经济发展

B. 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应该将剑放到一边

C. 领袖利用权威推行政策的实施

D. 为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查看答案

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A. 出师北伐

B. 开始长征

C. 奔赴抗日前线

D. 挺进大别山

 

查看答案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 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B. 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 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D. 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查看答案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C. 北伐战争

D. 抗日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