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会议决议特别强调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提出建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
A. 加速了土地革命的进程
B. 团结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广大民众
C. 推动了抗战高潮的到来
D. 反映了中共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
B.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
C. 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
D. 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
隋炀帝时,科举制度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标志。由此可见,科举制
A. 使门阀士族失去了选举的权力
B. 促进了政治效率的提高
C. 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
D. 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矛盾
周代有大事,往往要召集贵族、群臣商讨决定。这种会议被称为“朝”,且一般在早上进行。《左传》中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与昭公二年“朝以听政”等记载都应是其佐证。周代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 吸取夏商灭亡教训
D.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元朝时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等法规。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监察体制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三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