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在中央,明朝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都察院坐院官人数一般为6人,其属吏人数为7人;六科给事中……共计40人。在地方,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官员总数为110人。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要受到都察院的管轄,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来,直接受皇帝控制;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都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同时,御史的委任权属皇帝而不是吏部。监督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只有中央都察院的上官品级较高。其中最典型的是六科给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才是正八品,却被赋予重任。他们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皇帝,他们可以参与权力核心……
——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2日颁布的《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参议院行使监察权,它有权议决临时政府的财政预算,调查临时政府的财政出纳等。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政府有广泛的监察权:“议决临时政府之预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违法事件;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等。根据《国会组织法》的规定,“民国宪法未定以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定参议院之职权为民国议会之职权。”参议院及国会在其存续期间,积极行使同意权、财政权、质问权、弹劾权、查办权等监察职权,在……实现行政权、立法权相互制约、行政机构与民意机构相互制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代小丽《民国初年行政监察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新发展及其主要原因。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延安电影团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这现象意在
A. 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 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
(题文)1985年,邓小平指出:“外国有的评论家说,中国的现行政策是不可逆转的。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此处“不可逆转”的判断主要是基于
A. 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继开辟
B. 经济特区与农村改革的成功
C. 人民公社化体制已经撤销
D. 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这一现象表明r、
A. 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
B. 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
C. 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
D. 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变化表(单位:公担,相当于100公斤),这一变化说明

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B. 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并获利丰厚
C. 当时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D. 满足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原料需求
(乾隆)《金匮县志》载,在无锡浒墅“关北二百里以内,居民生齿日繁。积终岁辛勤血汗所出之米、麦、豆粮、花布、鸡豕,完租办赋,养老育幼之资,以有易无。此往彼来,熙煕攘攘,无日蔑有。”这表明当地
A. 普遍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
B.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C. 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D. 传统抑商政策已丧失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