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
A. 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 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 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 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 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 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 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 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出现。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 B. 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
C. 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D.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
A. 知县
B. 枢密副使
C. 知州
D. 工部侍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