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A. 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 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 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 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元朝初年,行御史台对行省官的纠劝,常常引起行省官的反纠劾,行御史台官因纠劾行省官而反遭诬陷和人身迫害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后来,元世祖正式下达诏令:“行御史台勿听行省节度”,行御史台官遭行省迫害的情形才逐渐减少。这一变化表明( )
A. 行御史台与行省长期紧张对立 B. 元朝初年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C. 行御史台代表着中央控制行省 D. 行省成为行御史台监察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