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
①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救国思想的成熟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共和观念的普及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探索
B. 抗争
C. 屈辱
D. 复兴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A.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 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 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C.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D.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B.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D.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