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应该是思想方面,“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说明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根据“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应该指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打败西方侵略者,A项符合; B项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的产生,这个时期并未出现民族危机的问题,排除;C项并非最初觉醒的阶段,而是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排除;D项明显错误,在20世纪初,排除。所以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建立共和政体

D. 推动民主进程

 

查看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 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 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 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立宪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兴起,这反映出

①民族危机的加剧

②救国思想的成熟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共和观念的普及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 探索

B. 抗争

C. 屈辱

D. 复兴

 

查看答案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