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三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以上出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 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D.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B.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D. 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三大政策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
D. 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