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1)地位:明清(1500年)以前,中国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1501-1840年),中国科技成就远远落后于西方。 (2)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答出其中4点即可得 【解析】 (1)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以公元1501—1840年为分界,也就是大致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以前所占世界比重在57%以上,而明清以后迅速下降到只有4%,从而以此为分界概括得出其变化所在。 (2)根据材料“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从火药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指南针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印刷术对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角度概括。 (3)结合所学,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方面概括其阻碍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三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查看答案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以上出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 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D.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查看答案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B.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D. 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查看答案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查看答案

孙中山“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是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三大政策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