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二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三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社会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3)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 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小说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出现批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小说。(举一例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并结合所学,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生活的需求、印刷术的发展等方面概括。 (2)根据材料“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可以看出小说在当时满足的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结合所学可从小说的教化功能方面、推动文化发展方面概括。 (3)根据材料“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得出其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政治的腐化等内容,论证材料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进行了统计,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三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认真分析材料一古代中国与世界发明统计表,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有何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三段有关儒学的言论:

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查看答案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以上出自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

A. 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

B. 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

C. 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

D. 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

 

查看答案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

A.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B. 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D. 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查看答案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