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 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 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 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C 【解析】 材料强调了先秦儒学不能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即由于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而不受统治者的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先秦儒学并非复辟西周贵族政治,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先秦儒学有自己的主张,主张仁、仁政,并非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 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 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查看答案

东汉时期,人们尊儒尚儒,高门世族累世习经学,士人讲求儒家学问更是靡然成风,然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甚至连一国之君的曹髦也对儒家经义发出毫不客气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查看答案

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A. 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 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 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 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二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材料三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

——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3)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请结合明清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