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 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 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 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该历史现象
A. 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 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 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题文)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题文)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 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