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马丁窑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窑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
B.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
C.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
D.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
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历史上某一运动兴起期间,“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全部课程强调古典文学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合格的市民”。这一运动
A.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 构成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促使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D.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 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
A. 排斥人文主义 B. 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C. 宗教意识浓厚 D.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不满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B. 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C. 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称“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A. 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 后者兼顾知识与美德
C. 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 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