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B 【解析】材料“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强化,故A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查看答案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查看答案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孟子既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以世袭贵族治理数以百万计农民的施政理念,又勾画了一个“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对精英政治的理性需求

B. 体现了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仁政”理念

C. 孟子思想中出自于人类天性的完美政治诉求

D. 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封建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查看答案

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融合为一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