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题文)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