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文艺复兴
B. 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启蒙运动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欧洲文艺复兴史》在评述人文主义运动时称,“教会之守旧,人文派之复古……古代艺术之爱好者,甚至为教皇所奖励保护,由此可见新旧冲突非表面而为内心的也。”这里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是指
A. “因行称义”还是“因信称义”
B. 遵从守旧观念还是鼓吹复古思潮
C. 坚持神权至上还是人性至上
D. 王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王权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
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题文)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