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 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 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 宗教信仰
D. 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以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 )
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
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
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