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 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B. 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

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他们都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而是强调共同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排除A。材料只体现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的治国理念,没有涉及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且“彻底否定”过于绝对,排除B。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只是法家思想,与其他学派不符,排除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语》中记载:“邦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庄子》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

B. 都体现出对士人独立人格的规范与追求

C. 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

D. 都体现出对国事国运的关注

 

查看答案

(题文)央视播出的成语大会中出现了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这三个成语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分别是

A. 道家、儒家、法家

B. 墨家、法家、儒家

C. 兵家、墨家、道家

D. 儒家、道家、墨家

 

查看答案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  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古代中西人文主义思想出现差异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性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

——摘编自《浅析古希腊人文精神》

材料二  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现代科学的勃兴……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家都认为过去的知识是最可靠的智慧源泉;而18世纪的思想家却不盲从古代权威,决心依靠他们自己的才智领悟知识,他们以“大胆求知”为座右铭,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和思想的自由活动。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承认无知,都会说“我们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都觉得有走出去,寻找新发现的必要。

——摘编自赫拉利《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精神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核心内涵,并指出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18世纪的欧洲思想家看待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思想家“新发现”的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