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

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本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

A. 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B. 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逐渐承担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说明官员有专业化、政务化的趋势要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中枢机构政务化,而不是协调部门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C选项错误;中枢机构政务化仍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没有遏制皇权,故D选项错误。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5)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

 

查看答案

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①,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三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引用材料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查看答案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设置十三部刺史分化相权

B. 宋代设立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财权

C.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权力

D. 明太祖设置内阁限制宰相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