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
A. 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
B. 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C. 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 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B.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C. 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D. 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这表明蒋介石
A. 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 决心抗战到底
C. 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 准备积极备战
美国学者周锡瑞指出,辛亥革命后,“任官举职,权柄恒不自上。往往司长所辟除者,地方人民辄投函或径谒司长,要求更易,甚至已易数人不能决”。这种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 民国政府行政效率较低下
B. 民众民主共和意识得到提高
C. 公众对政治生活关注增强
D. 地方政府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恩格斯在论及某场战争时说:“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为中国思考制度变革提供了历史契机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发展历程
D、极大地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合法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 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D. 19世纪末社会土义运动走向低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