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D.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
B. 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 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
D. 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题文)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湖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 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
B. 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
C. 缩小了男女间贫富差距
D. 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