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限制专制皇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政治结构出现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民主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周人很早就有建造宗庙的习惯,宗庙安置有代表祖先的木主,里面分建多少个“庙”则取决于宗主的等级地位。宗庙除了祭祀,还可以举行重大典礼、决定重大事情,具有礼堂的性质。与此相关的制度
A. 奠定了神权政治的基础
B. 破坏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C. 形成了族权高于政权的局面
D. 有助于稳定西周社会结构
中英文里的姓名书写是不一样的,英语中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中国人的姓名特点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个人观念淡薄
D.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体制与社会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