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 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 “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 《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结论正确的是

A.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都制约了君主权力
C. 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 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美国的两党制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B. 美国的两党制经常引发暴力冲突
C. 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
D. 民主党和共和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B.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C. 取消征税特权,遵从议会许可
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这次改革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向‘衰败选区’开刀。56个衰败选区被废除,30个小的选区失掉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立了40多个新选区;二是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推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议席名额分配不合理
C. 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圈地运动的深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