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论语•季氏》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从“自天子处”到“自诸侯出”说明了

A. 礼乐文明崩坏    B. 井田制度瓦解    C. 分封制度崩溃    D. 铁器牛耕使用

 

C 【解析】 材料中原文大意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这反映了西周后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割据争霸,周王室衰微,C正确。礼乐制度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礼和乐两部分,材料表述的是礼乐出处的变化,而不是礼乐内容被破坏,A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基本土地制度,材料并未体现,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铁器牛耕使用,排除D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

①设置官员       ②建立武装       ③征派赋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标准是

A. 功绩    B. 品德    C. 血缘关系    D. 才能

 

查看答案

(题文)“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

A. 分封制的巩固    B. 宗法制的影响    C. 宰相制的实行    D. 内朝制的推行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批评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这时候他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在《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他认为质料只是潜能,形式才是现实,现实先于潜能,形式决定事物的本质;他还认为有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即纯形式存在,这就偏向唯心主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变化的哲学体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对越战的歌曲《随风而逝》:

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

材料二  约翰·列侬是英国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主唱,也是一个坚决的反战人士。1969年,他发表的第一首个人单曲就是《给和平一个机会》,这首地地道道的反战歌曲在当时的社会上大受欢迎,在多次反战活动中被人们反复高唱。今天,它仍然可以说是反战歌曲中的一个高峰。

材料三  如果人类能生存下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可以算作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人活着而了解它,逻辑的真理也是不值一文的

——罗素

请回答:

(1)《随风而逝》诞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反映出美国人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2)《给和平一个机会》反映出世界人民怎样的共同心声?

(3)自20世纪以来,人们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做过哪些方面的努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