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

下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

A.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 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

C. 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

D. 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

 

C 【解析】 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土归流”为了加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管辖而取消了西南地区的官吏被当地人所世袭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流官进行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历史》

(1)材料一中的“封建”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的一种刑罚,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部分内容

材料一  东北沦亡。时有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材料二  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请回答:

(1)张、杨是何时发动“西安事变”的?

(2)材料一列数了哪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事件?

(3)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政府对日妥协退让的结果。

(4)材料二中“介公”指谁?张杨“诤谏”的目的是什么?张杨“诤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查看答案

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

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

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