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A. 创立皇帝制度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 推行郡县制度
D.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
A. 国与国的关系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A. 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 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 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
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
A. 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B. 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
C. 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D. 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孝”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