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
A.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B.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 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恩泽贵族
C. 实现民族交融
D. 增加税收
“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
A. 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 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C. 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D. 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三百年来,科举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喻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由此可知该制度
A. 打破了贵族特权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高了官员素养 D. 实现了社会平等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