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帝在《御制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划一,则不敢结党矣。”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 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题文)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宰辅是指帝王的辅政大臣,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
A. 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
C. 二府三司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中朝制
D. 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二府三司制一省制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
A.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B.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C. 根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恩泽贵族
C. 实现民族交融
D. 增加税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