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实际上是贵族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血缘关系、等级、门第高低和世袭等方面概括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 (2)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重“孝廉”,德才皆备。关于其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等方面思考作答。 (3)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关于其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等方面思考作答。 (4)依据材料“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可概括宣扬了“学而优则仕”;由“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概括出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由“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可概括出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加强君主专制、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裴氏世谱》

材料二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第3位宰相,裴绾,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第41位宰相,裴度,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

(1)据材料一,概述裴姓形成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下列关于“城邦”的解释最接近其本质特征的是

A. 公民国家

B. 城市国家

C. 民主国家

D. 联邦制国家

 

查看答案

据统计希腊的土地面积中超过80%是崎岖的山地只有不到20%的土地可供耕种境内也没有大河可资灌溉。这一地理环境直接导致了(  )

A.实行城邦政治

B.造船、航海业发达

C.粮食产量有限无法承受人口增长的压力

D进行海外殖民

 

查看答案

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 历史研究的角度决定了历史研究的结论

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

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