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El食便很少发生。
_______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何”意)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何”意)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无”意)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无”意)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
材料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3)说明墨子、孟子提出上述主张的目的,指出这些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