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 “越名教而任自然”
D.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诗经·幽风》之《七月》全面细致地描写了一年四季之中凡耕田、养织、狩猎、祭祀等各种物候农事活动。学者方玉润说:诗歌吟咏的是一种体现生活之趣的农耕生活,“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另一学者蒋立甫认为:“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三千年前奴隶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阶级矛盾。”对此,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A. 《诗经》是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
B. 《风》是研究西周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重要资料
C. 历史认识和历史结论受史观的制约具有主观性
D. 后一学者的观点更能体现史学研究的价值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
A. 《尚书》
B. 《墨经》
C. 《老子》
D. 《论语》
“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教事,虽丁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下列思想与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B. 朱熹的格物致知
C.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