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政治原因。

 

 

(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趋势:从私密的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演变为公开、合法的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 原因: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走向衰落;议会主权的逐步确立;政党政治的兴起;内阁逐渐摆脱君主控制走向独立。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转移相权和分割相权来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重要事件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与贝克莱思想接近的一组思想家是

A. 朱熹、王守仁    B. 王守仁、普罗泰格拉

C. 王守仁、卢梭    D. 普罗泰格拉、卢梭

 

查看答案

(题文)“(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和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查看答案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查看答案

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     )

A.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

C. 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    D. 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

 

查看答案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缴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大量自耕农出现

B. 土地兼并加剧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