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余珊珊《东风西渐:中国瓷器的荣耀》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示例一: 论题:科技创新推动贸易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远销海外。欧洲瓷器从仿制中国,到独立制作,工业革命后,制瓷水平极大提高,畅销世界并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不注意创新,开始进口国外瓷器。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示例二: 论题:交通的发达是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 阐述: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国瓷器远销海外,主要在亚非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对外交通的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瓷器贸易向世界各地发展。 推动贸易发展的因素很多,发达的交通是有力保障。 示例三: 论题:瓷器贸易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发展。 阐述:元代时,中国瓷器装饰受到西亚文化影响。含西方色彩的外销瓷使中国瓷器形式更加多样。受中国瓷器文化影响,西欧向往和学习中国文化。 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明发展。 【解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但要紧紧围绕着“相互关联”这个基本要求,还要围绕着材料的主旨——中国瓷器的荣耀,例如,本题就可以从中国瓷器远销海外到后来却由于不够创新反而要从日本欧洲进口瓷器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政治原因。

 

 

查看答案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举例说,苹果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看到一定的形状和颜色,闻到某种香气,尝到某种滋味,把这些感觉组合在一起,而后给这感觉的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与贝克莱思想接近的一组思想家是

A. 朱熹、王守仁    B. 王守仁、普罗泰格拉

C. 王守仁、卢梭    D. 普罗泰格拉、卢梭

 

查看答案

(题文)“(元代)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据此材料,史家认为的“元承宋制”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和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行省制与御史台

 

查看答案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 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 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 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查看答案

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     )

A.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

C. 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    D. 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