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这一工具应指
A. 
B. 
C. 
D.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战国
B. 秦朝
C. 汉代
D. 宋朝
秦汉时征发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称为七科谪(即是指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在籍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四种三代之内经商的人,被纳入“七科谪”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 激化阶级矛盾
B. 打压商人群体
C. 削弱军队实力
D. 阻碍经济进步
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该材料描述的是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翻车 D. 花楼机
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
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
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A. 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 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 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 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