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 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 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题文)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早。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丝绸之路”,其实是农业文明时代全球化的贸易体系,是古代中国、中亚、西亚之间,以及通过地中海(包括沿岸陆路)连接欧洲和北非的交通线的总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丝路考古发现的尼雅遗址墓地中出土了不少汉代朝廷赏赐给当地首领的丝绸,这些丝绸最可能出自何种手工业经营形态?汉代在冶金机械工程方面有何重大发明?
(2)丝绸之路最兴盛之际,也是中国最昌盛之时。汉唐时期经济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所以沙漠丝绸之路兴盛;唐宋及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变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请列举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
(3)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被遗弃的对外政策因素有哪些?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若无产者,赴逐雇请,尽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以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本”“末”分别指什么?并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3)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三所示经济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