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姓名 | 本官 | 身份 |
卫长君 |
| 外戚 |
卫青 |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 外戚、功臣 |
霍去病 | 骠骑将军 | 外戚、功臣 |
霍光 |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 重臣、外戚 |
金日磾 |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 功臣 |
A. 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 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这说明当时
A. 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
B. 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
C. 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 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中国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国发展起来呢?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黄宗羲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然而,尽管他不否定君主制,但他毕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尽管他不否定皇权,但他毕竟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把皇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如果说黄承羲的哲学思想是对七百年宋明道学的修正,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对两千年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
材料二 卢梭说,尽管他的学说所要彰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谋得“全体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他不仅抽掉了君权的道德基本基础,而且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袖。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他的学说是“必须是”的理性判断,这种理性判断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现实,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卢梭政治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二者政治思想的意义。
儒家学说虽经多次变衍,但其基本宗旨仍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民本主义的凤凰扬起它强劲的双翼。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从逻辑关系看,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政治延伸。
——摘自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
材料二 对于唐代儒学的兴盛,有两种现象可供讨论:
①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于秦王府设文学馆,广引南北硕学名儒十八人为学士,赡给丰足,轮番供值;即位之后,又精选天下文儒之士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当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朝境内习儒谙经蔚为风气。
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由于新罗等在各方面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西方汉学家常视之为唐朝的微型翻版。在19世纪西方影响传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主义在儒家学说中的体现。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阐述:①“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出现的条件。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