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 基层民主制度开始确立
B. “民主建政”有利于国家政权建设
C. 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 人民代表大会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是指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或者大会决议,由联合国所从事的、向冲突地区派遣不具有强制力的军事人员以恢复和维持和平的行动。从1948年6月到2001年7月,联合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55次维和行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A. 避免了地区冲突对国际和平造成的威胁
B. 防止了西方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C. 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的重要机制之一
D.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主要学派 | 观点 |
“正统学派” |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
“修正学派” |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
“后修正学派” |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
“新冷战史” |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936-1945学年度全国中学学校数发展趋势

从图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 有利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B. 我国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C. 教育与救国相结合的特点 D. 发展中等教育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 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B. 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C. 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 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1906年,袁世凯尖锐批评担忧地方自治搞不起来的观点时说“自治制度较立宪政体尤为重要……民智虽甚幼稚,然不引其端,则亦终无大开之日;不行投票公举,则何以别于向来之村正?不限制投票权与被选权,何以屏从前把持武断之习?”袁世凯此观点的真实意图是
A. 倡导民主意识
B. 扩大自身权力
C. 反对政府改革
D. 打压革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