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A. 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B. 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 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司马迁虽然以人物为中心研宄历史,但己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史学丰碑。这说明
A. 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
B. 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
C.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
D. 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
1935年4月,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领导人在意大利斯特莱莎城举行会议,声明要采取联合行动反对德国“危机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违反和约的行为”是指德国
A. 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B. 宣布实行义务兵役制
C.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D. 吞并奥地利
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张逐渐淡化自然形成的地理界线,文化也免不了受外来影响,但有艺术家强烈要求摆脱外国文化控制,保持民族特色。以下符合这种时代要求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
A. 柴科夫斯基的《睡美人》
B. 舒伯特的《小夜曲》
C.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D. 普莱斯利的摇滚乐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贸易量翻了三翻。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B. 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面临挑战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
1949年到1963年,阿登纳接连四次担任德国总理,以“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他在任期内所做的努力有
①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②推动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③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④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解决赤字问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