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10分)

 

(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二点即可)理【解析】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中“点火”出现的时代背景“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可以总结出其确切含义,即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表格数据有起伏波动,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所以紧扣问题要求的总体趋势即可得出答案,该题易于回答出曲折变化类似的答案;其原因可结合所学内容直接回答。材料三对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其出发点在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贡献,即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是一门关乎时间和空间的学问,历史事件总是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观察右图,对图中标识的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标注正确的是

A. ①——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院

B. ②——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重修卫城

C. ③——德国法西斯建造的“人间屠宰场”

D. ④——拿破仑与反法联盟进行莱比锡会战

 

查看答案

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中央集权制——选官制度——刺史制度

B. 亚洲觉醒——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食盐进军

C.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D.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色佛尔条约》

 

查看答案

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是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是

A. 启蒙运动、巴黎公社

B. 德意志的统一、新文化运动

C.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 辛亥革命、罗斯福新政

 

查看答案

司马迁虽然以人物为中心研宄历史,但己意识到千变万化的历史现象中,总有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在起作用,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他立下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史宏旨,使他的《史记》成为千古传颂的一座史学丰碑。这说明

A. 史学家的生活阅历是其进行历史移情的基础

B. 史著多样化的写法往往决定其能否流传久远

C. 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激发史学家的历史使命感

D. 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深受自我意识的牵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