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等,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为加强地方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1)有利于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收交中央。 (3)特点: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解析】 第(1)问,“作用”,依据材料一信息“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有利于管理百姓、加强中央集权等。 第(2)问,“主要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等,也都由文臣担任”概括得出: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转运地方财政等。 第(3)问,“特点”,依据材料三“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权力较大、行省的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等。“影响”,依据材料信息“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削弱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万国法》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据《全球通史》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万国法》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材料二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偏》、《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赦》的合称。《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中明确界定:“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物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享有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

(2)根据材料二概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体现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指出《民法大全》在罗马法历程中的地位。

 

查看答案

“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程序方面都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由材料可以说明罗马法

A. 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B. 适用于各个国家

C. 符合现代人生活规律

D. 对后世影响深远

 

查看答案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一规定

A. 保障公民决策的正确性

B. 强化公民参政的责任意识

C. 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性

D. 体现轮番而治的民主精神

 

查看答案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查看答案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公民手中。”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

A. 人民主权原则

B. 法律至上

C. 资产阶级掌权

D. 面向所有居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