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B. 秦行郡县的目的是“行其大公”

C. 秦灭六国是历史的进步

D. 反对实行君主制

 

A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等得出的核心信息是,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虽然对统治者并不利,但天却借助于他的私心而实现了“大公”,事情的难以预测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可见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天意”,是历史的必然,故A项正确;秦推行郡县的目的是“私天下”和永远统治天下的私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对秦国推行郡县制的认识,而不是秦灭六国的认识,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目的仍然是维护君主制。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期

A. 宗法制度影响很大

B. 分封制度有待完善

C. 神权观念十分浓厚

D. 内部权力争斗激烈

 

查看答案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 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 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 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 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谈说:“乃论六家之要指,《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1)材料一中的“天下”处于什么历史时期?

(2)“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是对这个时代历史现象的一种总结,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单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结合材料二,简述当时的法家学说比儒家思想更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青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䜣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

——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