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湾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其中一条航线为:澳门一菲律宾马尼拉一墨西哥……这是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并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材料二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形成的背景及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并比较中国两次融入“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1)背景: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西欧对中国传统商品的需求增加;中国开放市舶贸易;中国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的繁荣;客观上推动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没有带来像西欧那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有利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苏冷战缓和及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推动。 特征 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 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外贸易交流和经济全球化。 (1)根据“1529年”、“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丝银之路”的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大背景下开始出现的,而就中国国内来讲,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所以从国内外的形势来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丝银之路”形成的最终背景。在“丝银之路”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手工业品大量出口,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等也对外传播,带来到了中国封建经济的极度繁荣,但由于中国国内社会制度的影响,涌入的这些白银并没有转化为资本,没有使中国产生革命性影响。 (2)根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关荚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可知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主要是出现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而中国国内也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第一次参与全球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强行打开,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并最终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是被动而屈辱的;而中国第二次参与全球化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借助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动融入世界市场,是主动而有尊严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查看答案

(题文)下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A. 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 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 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 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查看答案

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一大片”

C. 独立自主

D. “另起炉灶”

 

查看答案

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 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 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

C.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 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查看答案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 借传统习俗化解国内危机

B.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

C. 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D. 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