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诸葛亮在文章中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朱元璋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才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

——摘自《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经验》

材料二  封建阶级的“清官”,他们的“清”,就“清”在政治上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忠于封建的法律制度,在思想上遵守封建的纲常道德,在经济上于合法剥削之外不贪或少贪非分之财,如此而已。作为封建阶级专政工具的官吏,他们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是属于剥削者、压迫者的阵营,而同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相对立的。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

——摘自《<海瑞罢官>代表一种什么社会思潮》(《人民日报》1965年12月29日)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材料一中,三位历史人物之见解的共同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两方面简析我国古代社会造就“贤臣”的历史条件。

(2)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评价历史上的“清官”现象的?指出这种评价方法的缺陷。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康有为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治设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三,比较孙中山与康有为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

 

(1)共同点;任用贤臣是治国安邦的关键。(2分) 历史条件:传统主流思想倡导“仁政”、道德、气节;科举制度的实行(或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的制约等)。(4分) (2)方法:阶级分析法。(或阶级斗争思想、“左”的思想等)(2分) 缺陷: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不实事求是)。(2分) (3)设想: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 (4)观点: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4分) 不同之处: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试图以维新改良的方式改变传统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 【解析】 试题(1)共同点;根据材料中的“国有贤良之士”、“亲贤臣”、“必选贤而后治”、“为国得宝不如举贤”等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历史条件:题目要求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所以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想到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仁政”、“以德治国”、“注重气节”等思想是其条件之一;结合政治层面的选官或者监察制度等可以构成另一个条件。 (2)方法:根据材料二中的“封建阶级”、“封建的法律制度”、“封建阶级专政工具”、“在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这是一条不容混淆的基本的阶级界限”等信息和材料的出处,可以判定其方法。缺陷:因为带有阶级斗争的偏激思想和“左”的思想倾向,就不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问题,做到实事求是。 (3)设想:根据材料三中的“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等信息可以知道康有为提出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原因:结合所学可以从康有为所代表的阶级、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西学东渐等角度来思考。 (4)观点:根据材料四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可知他主张将社会革命融合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中;以三民主义为武器,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争取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不同之处:材料三中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用改革的方式,而孙中山致力于通过革命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非在《寒武纪物种大爆炸的分子生物学解释》中说:“从化石的证据来看,在寒武纪之前,生命基本上是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但是到了寒武纪时,生命突然由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形式,并且出现了数目巨大的不同物种。”“寒武纪物种大爆炸却是突然的,仿佛数万的物种在一夜之间就产生了。”

材料二  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进行艰苦的外地考察。到北美时,达尔文决定亲自攀登安第斯山脉。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困难,达尔文一直登上了安第斯山的最高峰。达尔文发现,山脉的两边植物的种类并不相同。即使同一种类,样子又相差很远。它们为什么会有明显的差别呢?一个新的理论假设倏地跃进了达尔文的大脑: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材料三  1966年,墨西哥的霍亚勒克出土了一批铁矛,美国的地质学家麦金泰尔博士经过反复鉴定,得出结论:这是25万年前的武器。众所周知,人类的现代文明是在最近5000年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个违背进化论的结果实在让传统的科学家无法接受。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非的观点。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材料三中的发现?

 

 

查看答案

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请回答:

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的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小篆作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有利于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

A.

B.

C. ②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高二年级的四位同学在《半月谈》上看到了下面的信息和漫画: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历经3年酝酿、争论的新医改方案。新一轮医改8500亿巨额财政支出,2/3将投向医疗服务需求方。他们各自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知识说明了这一事件的道理。其中最准确的应是

A. 赵鹏: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 李华: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 张明:党始终代表中国的思想动向

D. 王敏: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查看答案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同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A. 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

B. 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 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

D. 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