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伴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先进中国人为了救...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伴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先进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1)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觉醒的?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第二阶段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第三阶段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2)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1)最初觉醒: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历史背景:英国等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工业文明优越性显现;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解析】 第一小问从新思想萌发回答;第二小问从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角度以及工业文明发展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中“1915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可知是五四运动运动时期,结合五四运动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以及国际影响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盛唐之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瑰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高峰,不仅给近千百年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自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

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新现象,如何理解宋代文化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三个例子说明。

(3)概括材料三、四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并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材料二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材料中的“革命原则”包括

①人民主权说

②追求现世幸福

③社会契约论

④分权制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A. 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容

B. 政府大力推广儒学

C. 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 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查看答案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

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