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

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纲领是

A. 《南京条约》

B. 《资政新篇》

C. 《天朝田亩制度》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解析】 根据“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近代民主色彩,故B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 中国近代化的先声”,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不符合“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使许多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清朝统治由此土崩瓦解的历史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查看答案

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由此可见

A. 政府构建政治权威的努力受挫

B. 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C.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D. 民主共和观念缺乏群众基础

 

查看答案

我们走过的2014,饱含敬畏,充满力量。

又一个甲午之年。这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100周年,也是“二战”全面爆发75周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诞生60周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30周年,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诞辰110周年。这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中英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0周年,柏林墙倒塌25周年。

——新京报2015年1月1日新年社论

(1)材料中纪念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分界线,战前清政府走上自救之路,战后国人走上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核心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学习西方的探索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2)材料中纪念的新中国成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材料中“一位叫做邓小平的中国人”让20世纪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推动巨变发生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何意义?

(4)思想理论改变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思想谈谈你对理论创新的认识。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伴随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先进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1)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觉醒的?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第二阶段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第三阶段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2)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盛唐之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瑰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高峰,不仅给近千百年来的中国民族文化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周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自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

材料三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四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新现象,如何理解宋代文化对“全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举三个例子说明。

(3)概括材料三、四关于中国科技停滞不前主要原因的不同看法,并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