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

——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两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佛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材料三  宪法既然是妥协的产物,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宪会议”的代表多数是社会上层精英,就在这次会议的前一年,马萨诸塞州发生了“谢司起义”,实际上是一场农民暴动。所以如果说当年反英的骨干们重点是争取民权,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动乱。与会者更注意各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而对保障民众的权利相对说来关心得不那么具体。这正是少数人对最后通过的宪法不满意之处。

——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精英阶层认为“这个政府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据材料二,分析国会建设方案的分歧反映制宪会议上存在着怎样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原因。概括少数制宪会议代表对“宪法不满意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产生的借鉴价值。

 

 

 

(1)原则:联邦制(中央集权),权力制约和平衡。 (2)矛盾: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解决:参议院每州两名;众议院按人口比例选出。 (3)原因:邦联制造成社会动荡加剧;美国资产阶级主张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不满意: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没有写进1787年宪法。 (4)价值: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结合;采用和平方式;斗争基础上的妥协。 【解析】 (1)由材料“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材料“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 (2)由材料“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可知体现的是大州与小州的矛盾。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代表按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代表每州两名,解决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3)原因:由材料“马萨诸塞州发生了‘谢司起义’”“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动乱”和课本知识可知邦联制造成了社会动荡,资产阶级主张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不满意:由材料“而对保障民众的权利相对说来关心得不那么具体”可知不满意的原因是人民的权力不具体。 (4)美国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产生的借鉴价值:结合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过程和材料可知其和平、互相妥协的方式值得各国借鉴,其次美国民主制和法制化相结合,确立起了分权制衡的体制也值得各国借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康德认为只要给民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敢于以学者的身份对一切听众或读者说话。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西方传统社会过分束缚了人的自由。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生而自由,却处处受缚于锁链。”

——摘编自卢风著《启蒙之后》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自由思想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

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

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

C. 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查看答案

下列两幅抗战时期的漫画反映了

A. 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情形

B. 敌后战场始终是中流砥柱

C. 全民族抗战的巨大作用

D. 侵华日军即将无条件投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