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A. 无为而治的思想

B. 外儒内法的观念

C. 尚贤非命的主张

D. 天人感应的学说

 

D 【解析】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知其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本题答案为D;A、B、C三项表述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不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这表明

A. 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

B.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

C. 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能否不通过武力,而通过立法,把革命和战争时团结拢来、胜利后却分道扬镳、各自愈益伸张主权和独立的13个邦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建立一个“全国最高”政府?如果能联合,能否把这个政府设计得尽量合理,让组成政府的人们,各以自己的野心去制约他人的野心,达到一种接近平衡的状态,把政府难以避免的恶,抑制在一定限度以内。

——麦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两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佛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材料三  宪法既然是妥协的产物,就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宪会议”的代表多数是社会上层精英,就在这次会议的前一年,马萨诸塞州发生了“谢司起义”,实际上是一场农民暴动。所以如果说当年反英的骨干们重点是争取民权,现在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关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动乱。与会者更注意各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而对保障民众的权利相对说来关心得不那么具体。这正是少数人对最后通过的宪法不满意之处。

——摘编自资中筠《美国十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精英阶层认为“这个政府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据材料二,分析国会建设方案的分歧反映制宪会议上存在着怎样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

(3)据材料三,指出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加强的原因。概括少数制宪会议代表对“宪法不满意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政治制度构建过程产生的借鉴价值。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为何要对儒家思想“严厉批判”。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文化人提倡传统下层文化的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思潮兴起的背景。归纳其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们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中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