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的不同。他们各是怎样做的?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在皇权与相权关系方面的异同点。

 

 

(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百司与宰相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政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解析】 试题 (1)考查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一依据“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以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可得出唐太宗认为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而亡国。依据“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可得出其住户要做法是百司与宰相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分析材料二可知明太祖认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依据“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其主要做法是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依据所学知唐朝和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相同点是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不同点是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政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苏格拉底的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

B. 天地万物、生死存亡都不是神意的安排

C. 提倡善良的道德

D. 政治上支持过激的民主政治

 

查看答案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A. 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B. 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C. 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D. 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查看答案

洛克说,某些贵族优于普通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有某些特殊知识或品质,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到更好的训练。据此可知,洛克

A. 主张美德即知识

B. 认为权利天赋

C. 推崇民主共和

D. 强调人民主权

 

查看答案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写道:“欧洲自从蒙古军西侵以及前后七次十字军东征以后,传入了不少的东方新事物。”这些新事物中,最有重要意义的是

A. 瓷器和丝绸

B. 四大发明

C. 西方的科技著作

D. 工业技术与产品

 

查看答案

对于“陈桥兵变”的原因,宋太宗解释说:“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宋太宗这样解释的主要目的是

A. 明确陈桥兵变的政治性质

B. 宣扬宋太祖的忠义品质

C. 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